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7日电 (伏小浩 尚华洋 秦健力)近日,随着贵阳南站上行出发场电务设备调试完毕,标志着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国铁成都局)“大型换岔手术”——9小时更换一渡一交(折合单开道岔7组)道岔群任务完成。至此,贵阳南站上行出发场设备质量进一步提升,为“黔货出山”战略提供了更强运力支撑。
道岔是铁路线路的关键设备,其作用如同“轨道的方向盘”,负责引导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。作为列车转换轨道的核心部件,它也是轨道系统的薄弱环节之一,通常在车站、编组站大量铺设。本次施工地点位于全国十八大路网性编组站之一——贵阳南站上行出发场咽喉区。
贵阳南站为双向纵列式三级七场编组站,共拥有132条股道,查定办理能力为22080辆。此次,被更换的“一渡一交分”组合道岔,处于贵阳南站上行系统咽喉地带,其设备稳定性、养护频次、养护维修时长直接关系到贵阳南站上行系统编组效率和通过能力,是制约贵阳南站货物发送效率的核心要素之一。
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,确保安全畅通,国铁成都局集中力量,调集成都工务大修段、贵阳工务段、贵阳电务段、贵阳南车站等多家单位协同作战。投入包括160余台机械设备、700余名专业人员在内的精锐力量,设备、人员按分钟级计划提前部署到位。施工采用“平行作业、多点开花”方式,最大化利用有限天窗时间,各环节无缝衔接,争分夺秒。
“这是今年贵阳枢纽难度最大、时间最紧的集中换岔施工之一。”施工现场总指挥、国铁成都局成都工务大修段副段长毛维介绍。施工面临三重严峻挑战,一次性更换的组合道岔群结构复杂,涉及旧岔拆除、基础整修、新岔精准落位、信号联锁调试等30余道工序,任何环节毫米级的误差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,而且所有作业必须在9小时黄金“天窗点”内完成。作业区域位于编组场咽喉要道,大型机械密集、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,安全风险极高。
面对挑战,国铁成都局以“大兵团作战”模式精密组织,成立联合指挥部,工务、电务、车站等多部门提前进行现场勘测、方案推演及新岔预拼装。“我们像拼乐高一样已在附近场地完成新道岔的预拼装和初步调试,大大缩短了现场安装时间。”成都工务大修段换轨换岔二车间主任伏强介绍。
施工人员各司其职,发电机、电动扳手、打磨机、切割机迅速响动起来,现场人头攒动、机械轰鸣,施工人员紧盯岔排推送、岔排落槽、联锁试验、道岔调试等关键环节,从拆除旧道岔、铺设新道岔,再到最后的精细调整,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,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与稳定。
精度是施工的生命线。“这次施工难度较大,涉及岔区‘咽喉’部分施工,尤其是道岔几何尺寸的测量更是重点,必须确保误差小于0.5毫米。我们的数据必须经得起检验。”贵阳工务段贵阳南线路车间主任赵峰庆说。
在最后1小时信号联锁调试关键期,贵阳电务段贵阳南信号车间主任余继武带领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,组织人员对安装好的道岔进行测试,对道岔密贴、表示缺口、动作功率等各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对比。室内外人员紧密联系,全面核对室内外道岔位置、开通方向、信号显示、进路锁闭等。
“施工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,新道岔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设备养护对我们运输组织的影响,列车编组更加顺畅了。”贵阳南车站技术科工程师王涛说。
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货运枢纽,贵阳南站换岔施工的顺利完成,意味着贵州本地的特色农产品(如辣椒、茶叶、水果、食用菌)、矿产资源和工业产品能够更快速、更稳定地通过铁路网络运往全国乃至全球市场,有效压缩物流时间,降低物流成本,为“黔货出山”战略注入了更强劲、更可靠的铁路动能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