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台江:绿水青山 苗寨生态致富“密匙”

  在雷公山脚下,翁密河犹如一条银链穿行于原始森林之间。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苗族传统村落,台江县南宫镇交密村以十年躬身实践,诠释着“生态禀赋就是发展资本”的深刻内涵。如今的翁密河畔,野生大鲵在溪石间游弋,漂流艇上的笑语惊起一行行白鹭翩飞,苗家阿妹采摘的朝天椒铺满晒场,村里小哥采收的金钩藤装入进城货车……这一幕幕山水含情、草木生金的场景,正是苗寨同胞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缩影。

图为交密村全景图

图为交密村全景图

  护水育林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

  交密村有88.76%的森林覆盖率构筑起立体生态屏障,富含高氧离子,空气清爽,是名副其实的“天然氧吧”。2021年以来,交密村为护好环境,增设“森林防护员”,每周上山巡查劝阻伐树、捕兽等违法行为,党员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组成翁密河“护水员”,积极维护水质,全村山上有秃杉、红豆杉、银杏、金丝楠木、金丝猴、红腹锦鸡等国家名贵野生保护动植物,是交密村独特的山间珍宝,山下溪流清流见底,潺潺而流。

  生态美也带给村民“靠山吃山”的经济,交密村拥有24838.89亩公益林,国家每年补助有39.74万元,70户村民因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,共赎买3500亩(保护区内)林地,累计获得1750万元,成为许多村民的创业基金。

图为游客在体验翁密河漂流

图为游客在体验翁密河漂流

  活水兴业,激活苗岭发展动能

  盛夏的翁密河漂流码头人声鼎沸,“矿泉水上漂”“森林之漂”的5公里黄金水道串联起深潭、瀑布与原始苗寨。游客乘橡皮艇穿越秘境,既能体验激流勇进的刺激,又可感受苗家阿哥即兴唱响的飞歌,品尝风味独特的苗家长桌宴。“翁密河,苗语的意思就是母亲河,这条河很清很凉,水流平缓,非常适合亲子游玩,集体团建。”交密村党支部书记周凤春介绍。2019年开漂至今接待量持续上涨,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致富,每年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,年均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。

  漂流碧水河畔,交密村以18℃恒温山泉孕育出生态鲟鱼产业,建成8亩鲟鱼养殖产业基地,淡水中华鲟共8万余尾。2024年村集体获益6.4万元,预计2025年将突破10万元。从“矿泉水上漂”到“鲟鱼跃龙门”,交密村以水为媒,尽展苗岭发展动能。

图为交密村村民在管理金钩藤种植园地

图为交密村村民在管理金钩藤种植园地

  绿产富民,拓宽乡村振兴路径

  交密村配套发展的稻田养鱼、仿野生中药材基地和古树红茶基地,形成“林药茶鱼”立体农业体系。“以前在村里面都挣不到钱,各个都出去外面打工才能维持开销。现在变好了,在村里开个农家乐,卖点土特产,参与村里的金钩藤种植,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。”村民老吴开心说道。

  生态产业化,产业生态化。交密村立足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立地条件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全村建成金钩藤基地3200亩,年均产量达100吨,带动390户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。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成立原生种植养殖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,并组建台江县云水交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,实现统购统销。此外,由交密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实现作为党员带头致富代表,发展古树红茶产业规模达1000亩,2024年产值已突破30万元,带动200余人村民就业,采收期农户日均收入稳定在200元以上。2024年8月,翁昔古树红茶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、独具匠心的制作手法、沁人心脾的独家口感被央视频道《黔韵风物》报道。

  基础设施赋能产业升级。整合“一事一议”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,实现户户通水、通电、通讯、通水泥路,5公里高位水池保障饮水安全,终端排污系统和道路硬化提升人居环境。全村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,金钩藤干品以每公斤高达100元价格直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,稻田鱼、古树茶等特色产品成为游客争相采购的“伴手礼”。

  立足生态,南宫镇交密村全力构建“生态护源+文化活村+产业富民”的立体发展布局,努力坚守雷公山脚下的青山绿水,让生态与千年苗文化互融,每处美景都变成乡亲们的“幸福存折”。(董飞飞)

【编辑:杨茜 】关闭本页
【编辑:杨茜 】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