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7日电 (崔程思蓓)时下,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德卧镇田间地头,一丛丛韭菜长势正旺。依托精准市场定位、政府科学引导和民众积极参与,德卧镇韭菜产业正撬动“大市场”,助力乡村振兴。
德卧镇党委书记黄廷锋说:“发展韭菜产业,我们始终顺‘市’而为,政府当好‘服务员’和‘引路人’。”德卧镇从实际出发,引导民众循序渐进扩大种植,避免盲目跟风致市场饱和。
为降低民众销售风险,安龙县政府重点在加工、销售环节加大投入,建标准化分拣车间、冷藏保鲜库,引入专业物流企,让民众能把更多资金投到种植和流通环节,形成“种植-采收-加工-运输-销售”完整链条,破解山区农产品“丰产不丰收”难题。
8月6日,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民众收割韭菜。 崔程思蓓 摄
安龙县韭菜能走出大山,关键在找准定位。相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棚种植,安龙县采用露天模式,借充足光照,种出的韭菜品质优。
截至目前,安龙县韭菜种植1.5万亩,虽产量规模不及北方主产区,却凭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”策略,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。“在宁夏等北方产区休耕时上市,正好补空白。”黄廷锋说,凭‘错峰’优势,安龙县韭菜成功打入粤港澳大湾区和中部地区的生鲜市场。
韭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惠及众多乡村民众。德卧镇种植户田仁春流转40亩地种韭菜,2024年收10万斤,产值70万元,单给务工人员发放工资就有30万元。“在外打工也能挣这些,但在家种韭菜,能带民众一起挣钱,心里更踏实。”田仁春说,每天有20多位周边乡村的妇女和老人来地里干活,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。
“儿子在外打工,我在家挣钱给孙子攒学费。”韦正梅已在田仁春地里干了两年,专门负责收割,每天能挣60元至70元。
从种植户增收,到务工民众稳收,小韭菜不仅鼓起民众钱袋,更让乡村满是生机。如今,安龙县“小韭菜”正以“大能量”撬动“大市场”,成为乡村振兴有力支点。(完)